11月22日上午,三亚的海风裹着热带气息,轻抚过必胜客中国第4000家门店的露天庭院。这一刻,距离1990年北京东直门首家披萨餐厅的开幕,已过去整整35年。
然而,真正令行业侧目的,并非时间跨度,而是其惊人的“加速度”——从第3000家到第4000家,必胜客仅用两年多时间,走完了此前33年才达成的千店跨越。这一速度背后,隐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与战略智慧?
韧性增长:数字背后的系统性能力重构
“面对市场风云变幻,我们凭借强大的业务韧性,迅速调整策略、优化供应链,确保运营稳定。”百胜中国首席执行官屈翠容(Joey Wat)在庆典现场表示。她所提及的“业务韧性”,正是百胜中国RGM(业务韧性、业务成长、战略护城河)战略的核心一环。

这一战略思路在业绩数据中得到印证: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,必胜客同店交易量同比增长17%,连续第十一个季度保持增长。在消费分级、成本攀升的行业背景下,凸显了其运营模式的独特韧性。
必胜客的韧性,源于其构建的多层次战略护城河。在供应链端,通过跨区域协同与动态优化,实现了成本与效率的平衡;在门店模型上,标准店、WOW店等多元组合,形成了对不同层级市场的精准覆盖。
下沉市场的“精耕哲学”:差异化破局之道
当一线城市餐饮赛道日渐拥挤,必胜客悄然开启了一场“下沉市场的精耕实验”。WOW店模式通过菜单优化与定价重构,在降低消费门槛的同时,保持了品牌的核心品质。截至目前,该模式已成功落地40多个新兴城镇,开设约250家门店。
“我们不做简单的标准化复制,而是通过模块化组合,在保持核心产品标准的同时适配区域特征。”必胜客中国品牌总经理蒯俊指出。在这一理念下,全国性促销活动确保品牌统一性,区域特色产品则体现对本地需求的尊重。而超过2亿会员的数字化体系,更为其精准洞察消费趋势、提升复购率提供了数据支撑。
科技赋能:效率革命与体验升级的双重奏
记者走进第4000家店,明厨中,智能披萨投料机正在精准撒料,AI值班系统“Q睿”实时调控着全店运营节奏。这些技术应用并非炫技,而是深度融入运营流程的效率革命。自动化设备使披萨制作效率显著提升,智能排班系统则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。

必胜客中国品牌总经理蒯俊致辞
“科技不是替代人,而是让员工把更多时间放在服务和沟通上。”蒯俊强调。必胜客对技术的理解,超越了简单的效率提升,更着眼于如何通过技术创新释放人力,让员工专注于提供有温度的服务。这种“人机协同”模式,正在重新定义快餐行业的服务标准。
长期主义:公益与商业的共生之道
在4000店庆典上启动的必胜客青少年志愿服务行动“小红帽计划”,展现了必胜客的长期主义思维。通过将公益行动融入商业体系,品牌不仅在强化其ESG形象,更在构建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纽带。
在价值消费日益主流的今天,这种超越商业利润的价值创造,正成为品牌重要的竞争壁垒。
未来征途:在速度与深度之间寻找平衡点
记者在现场了解到,按照规划,必胜客将在2028年前实现门店总数突破6000家的目标,即年均净增超600家。
这一宏伟蓝图对其供应链管理、人才储备、品质管控提出了极高要求。特别是在下沉市场,如何平衡扩张速度与单店盈利性,将成为品牌面临的核心挑战。
必胜客中国提出“五年利润翻番”目标,彰显了品牌对中国市场的信心。然而,在当前餐饮市场结构性调整的背景下,必胜客仍需在规模扩张与效益提升之间找到更精细的平衡点。其能否在快速发展的同时,持续强化品牌韧性,将决定其下一个增长周期的成色。
启示:从规模扩张到深度运营的范式转型
从规模扩张到深度运营的范式转型必胜客的4000店之路,为行业提供了一个转型样本。其成功不仅在于门店数量的增长,更在于完成了从规模扩张到深度运营的战略转型。

从左到右:必胜客中国品牌总经理蒯俊、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副秘书长周良伟、百胜中国公共事务副总裁刘丽共同启动必胜客青少年志愿服务行动“小红帽计划”
在消费市场进入存量竞争时代的今天,必胜客的实践表明,真正的护城河不在于门店数量,而在于系统性运营能力的构建。随着中国餐饮行业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,必胜客的探索与实践,将为行业提供宝贵的发展经验。(中国经济网 记者 宋雅静)